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圖片截自聯合國官網)
#4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4.7 在西元 2030 年以前,確保所有的學子都習得必要的知識與技能而可以促進永續發展,包括永續發展教育、永續生活模式、人權、性別平等、和平及非暴力提倡、全球公民、文化差異欣賞,以及文化對永續發展的貢獻。
4.8 建立及提升適合孩童、身心障礙者以及兩性的教育設施,並為所有的人提供安全的、非暴力的、有教無類的、以及有效的學習環境。
《春風化雨》(英語:Dead Poets Society)是一部1989年由彼得・威爾導演、羅賓・威廉斯擔綱主角的電影。內容講述在美國的一間傳統住宿學校來了一個新文學老師:基廷。他用自由的教學方式教學生們詩歌、文學和如何生活,進而啟蒙學生們的自我發展,勇敢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目標的故事。本片不僅是已故演員羅賓・威廉斯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是一部敘說師生關係和教育的優秀電影。
還沒看過電影? 快速了解劇情:https://youtu.be/acvmKS9Tdic
欲速則不達
在基廷老師出現以前,尼爾班上的同學就跟全校其他班級的學生一樣,鈴響上課,翻開課本、老師照本宣科,鈴響下課。看似沒有問題,但不注重學生的個體性,只是一昧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學習也失去熱忱,只剩下對成績的追逐。和民國40、50年代的台灣一樣,為了快速讓學生快速吸收知識,填鴨式教育應時而流行。歷經「九年義務教育」、「十二年國教」,至今日的「108課綱」素養導向教學,教育部希望一改填鴨式教育考試為上的觀念,轉而著重於學生的多元發展性,強調「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但社會價值觀的更迭始終追不上制度的檢討,填鴨式教育的方便性和聯考制度的「客觀性」仍然被很多人所推崇。
因材施教
電影中,基廷老師給學生上的第一課就是帶他們去擺滿校史資料的走廊,親自感受歷史人文的氣息、他教他們理解文學,不要單憑書本上的註解,而是要學習獨立思考、透過閱讀去細細品味。基廷老師根據不同孩子的性格、志趣,給予不同的建議和支持,鼓勵他們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相當於現在政府積極推動的適性教育。
「所謂『適性教育』,在提供學習者切合其個別特質和需求的學習,使其發展個人潛能,進而得以自我實現(黃政傑、張嘉育,2010)。」從英文「adaptive education」來看,「適性教育」則是指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後,調整學習的環境以提供切合之課程與教學。隨著時代的變遷,技術和產業不斷的更新,對於培養未來人才至關重要的「教育」不能、也不應該停滯不前。
不能停止的步伐
永續發展目標,簡稱SDGs,是聯合國於2015年底提出的一系列目標,將從2016年一直持續到2030年。「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是17項目標之一,也是本篇文章所要探討的議題。
考量個體差異,善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建立有效的學習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盡可能發揮天賦和潛能,是我們當前的願景,也是必須達成的目標。無論是教育方式或教育內容,唯有與時俱進、不斷向前,才能保障所有學子得其所適。
|冷知識|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
據傳春風化雨是編劇湯姆・舒曼的真實故事改編,而他也憑本片獲得了1989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打敗了導演伍迪艾倫自編自導自演的《愛與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