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2℃》影評|十年之後,我們改變了什麼?

正負2度C開拍記者會宣傳片(6分鐘)|Youtube

#13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圖片截自聯合國官網

13.2 將氣候變遷措施納入國家政策、策略與規劃之中。
13.3 在氣候變遷的減險、適應、影響減少與早期預警上,改善教育,提升意識,增進人與機構的能力。
圖片取自環境資訊中心

《±2℃》,又稱正負2度C、加減2度C,是2010年由臺灣媒體節目主持人陳文茜率領工作團隊製作的一部氣候變遷紀錄片,不以營利為目的,公開版權以供下載、播放,全力呼籲民眾重視全球暖化議題。本片中的插畫由畫家幾米操刀,旁白則邀請到作家蔣勳出演,影像內容由美聯社、路透社、公視、達志影像、天下文化等媒體與公司組織授權。

還沒看過電影?
很抱歉,本片無相關片源⋯⋯

正負2度C的正與負

在科學與風險傳播領域中,溝通氣候變遷面臨的挑戰往往源於民眾未感受到危機或因自身的政治、身分認同而產生否認的心理。基於這樣的現象,±2℃利用冰山融化、森林大火、物種滅絕等圖像驅動了人們對氣候危機的情感認知,片中災難性的畫面及倒數的末日時鐘成了許多人心中對氣候變遷的符號。而因情感爲行動的泉源,再加上版權公開的緣故,±2℃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部作品,成功在社會上製造了對全球暖化的大量討論。

然而,±2℃僅著重於氣候變遷的結果,卻沒有針對源頭及政府和民眾未來可以採取的行動有更多的探討,引起網路上許多專家學者的批評。而從理論上來看,根據收益回報遞減定律,「當其它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最終會減少」,當我們過度強調氣候變遷帶來的恐懼時,可能反而會削弱人們對其的反思,變相的形成另一種議題溝通的障礙。

沒有人是局外人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哥本哈根協議》,強調一個「強大的政治意願,對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是必須的」並表明「如要避免危險的氣候變化,應保持氣溫上升低於攝氏2度」。6年後,聯合國通過《巴黎協定》(法語:Accord de Paris,英語:Paris Agreement,或譯巴黎協議),並於隔年,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共通簽署。它打破了過去的公約中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強調在考慮國情不同的前提下,各國之間應靈活地分配減排責任,無謂國力貧窮或富有。雖然在融資機制的運作仍有不全之處,巴黎協定的簽訂還是給了許多人延緩全球暖化的信心。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2021〉同樣敬陪末座的還有加拿大和美國|圖片截自CCPI

2020年12月,由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行動網(NewClimate Institute)等國際民間環保團體發布的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 2021)中,台灣的整體表現在58個國家中僅排名第54(實際上為57/61,因前三名從缺)。反觀其他鄰近的亞洲國家,如日本、中國,都有較佳的成績,這些都在在說明了台灣政府在發展永續能源以及減少碳排放上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雖然我們不是聯合國成員國之一,但對氣候變遷的議題也是責無旁貸。

我們面對的現在與未來

因冰山融化、覓食困難而消瘦的北極熊|圖片來自民報

永續發展目標,簡稱SDGs,是聯合國於2015年底提出的一系列目標,將從2016年一直持續到2030年。「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是17項目標之一,也是本篇文章所要探討的議題。

根據《地球系統科學數據》(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的最新計算,2020 年的化石燃料排放量比 2019 年下降大約 7%。然而若隨著新冠疫情穩定、經濟復甦,排放量的走向卻是個未知數。離開電影,因暖化而產生的氣候異象也仍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

±2℃不僅是溫度計上的數字,也代表了全球在因應氣候變遷上相同的共識,是從《哥本哈根協議》到《巴黎協定》都沒有改變過的目標。著眼未來,希望我們能堅定地守住正負2度c的範圍,在震懾於電影中令人遺憾的畫面時,思考如何盡一己之力做出改變,才是眼下最要緊的事。

|延伸閱讀|洪水來臨前

《洪水來臨前》(英語:Before the Flood)是由費舍・斯蒂文斯導演與聯合國和平使者(2014)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所拍攝而成的一部記錄片。片中敘說了地球近世紀來的全球暖化現象,並以科學和人性的角度來分析其影響和可能的後果。

相比±2℃,多了更多實際走訪、跨越國界的調查,對於關注氣候議題的朋友來說,是一部不看不可的電影。

Before the Flood 洪水來臨前|Nat Geo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