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永續在台灣.台灣在永續】系列|那就謝天吧!

過去漢人社會最主要的公共場所就是「廟」,廟宇通常是當地文化、政治經濟活動的核心,凝聚共識場域,同時也建構出當地的信仰,成為祈福消災、提供指引的場所,而比較大的廟也相對有經濟實力。現今各地廟宇的管委會、董事會,或廟方受捐款紀錄上,多可見地方勢力人物的名字。

廟宇的功能加上過往殖民歷史與本土文化影響,因此在台灣眾多宗教裡,最普遍的當屬「民間信仰」或稱「通俗信仰」。所謂民間信仰並非只單一宗教,而是融合儒釋道三者於一體,「民間信仰」沒有明確的教義、經典,也沒有教主,亦無入教儀式。這起因於原有的儒釋道體系中並不具有排他性,特別是佛教傳入漢人社會後,隨著適應社會文化和時代演變,三者漸漸合成一體,形成神、佛、聖人都供奉在同一廟宇的泛神崇拜特色。而這樣的融合也延伸到人民的生活中,如祭祖習俗即是融合儒家孝道、道家神鬼與佛家輪迴思想的混合產物。

各路神佛中,從古至今一直備受台灣人民廣泛尊崇的當屬媽祖與王爺信仰,亦衍生出許多獨有的習俗。

媽祖被視為包容又慈悲的神明,在全台各地有許多廟宇,而媽祖信仰中最為人所知的即繞境文化。然事實上,媽祖信仰受政治影響頗深。媽祖信仰自宋代始,起初作為沿海地區的水神,但在歷代屢次受統治政權褒封,提升神格,從地方祭祀,逐漸變成為朝廷敕封的天后,而後依然不斷被加封頭銜,顯示國家所吸納地方信仰的過程。

現今大眾所熟知的繞境文化起初也與政治相關。首次媽祖環島遶境,實則為是國共的政治角力,是國民政府遷台,中國文革時期,國民政府強調其中華文化正統性的策略。然今日的媽祖繞境已非政治因素,更傾向於一種信仰儀式與撫慰、淨化心靈的行為。人們跟著媽祖繞境表達信仰的誠心,或是透過跟隨媽祖步行檢視自身,而沿途更可見信眾跪拜、無償供應物資給隨行者,甚至祈求媽祖賜福給孩子或重病的家人等,媽祖信仰越發深入民間。此外,與台灣相關的戰役中,如鄭成功退荷、施琅收復台灣、二戰美軍投擲炸彈等,又或者,如海難、船難、颱風等天災,都有媽祖救難護國的傳說,其形象從地方水神變為台灣守護神,表現出台灣人民對媽祖的推崇。而後台灣的朝天宮也隨著台灣政商人士赴外發展,開始朝各國分靈,形成別於湄洲祖廟的另一個信仰與分靈中心。

而王爺信仰則與台灣移墾社會且為海島的背景有強烈相關,此指的王爺信仰為瘟神系統,如五福王爺。此信仰系統的發展,起源是臺灣為移民社會,先民們由福建、廣東等地渡海而來,且台灣有多個港口與船隻,移民、船員、老鼠都極易引進外來細菌與傳染病來台,然當時台灣並無健全的衛生系統,兼之氣候因素,夏日各種蟲類出沒更加重病菌的傳播。在此歷史與社會脈絡下,產生祭祀瘟神以驅趕瘟疫、避免蟲瘴疾病的文化,而「燒王船」儀式即是衍生出的宗教行為。透過王船繞境、百姓懺悔,把髒東西跟船一起燒掉以達淨化的效果。

儘管如今醫學發達,已不需要透過燒王船的行為抵禦瘟疫,但此儀式仍流傳下來,核心也從驅逐瘟疫改為驅逐地方上的災禍、厄運,甚至有些百姓會準備紙人替身承受壞運與髒東西,和王船一起燒掉。換言之,其實是透過燒王船的行為回顧、驅逐當地的不幸,並起到化解悲傷的效果。而王爺信仰中的受難儀式,亦有相似的概念,旨在人直面內心的痛苦與罪惡感,坦然面對自身。

最後,民間信仰的另一獨特習俗為發誓。這是因為在民間信仰中,神明具有審判善惡、調解糾紛的功能。相較於其他宗教,台灣民間信仰裡專門主宰審判的神明如城隍爺、地藏王菩薩、東嶽大帝等,最特別之處在於具有「神判儀式」的文化及功能。神判儀式是指將地獄當成衙門,藉由神明審判善惡與是非對錯,有讓人自我懺悔,或自證清白的功能,也因此有到神明面前發誓的習俗。

神明調解糾紛即所謂的「告陰狀」。告陰狀可視為一種民間的法律文化,有冤屈的百姓會到主地獄司法的廟宇告陰狀,由廟方的「筆生」撰寫牒文給神明。前來告陰狀的人於講述過程中,語言與情緒會由激動、憤怒、委屈,轉為緩和,並較有規範性,也讓衝突雙方重新具有調解的可能。

綜合上述可見,台灣的民間信仰具有高度的包容性,且不論是媽祖、王爺信仰,或是其他神明,在當今社會其意義在於撫慰、淨化人心,化解悲情,讓民眾直面對自己,並在風雨飄搖的年代或人心脆弱時成為精神寄託,其宗旨在解決人們的心理問題或社會問題,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從永續方面而言,信仰的起因與天災和疾病有關,與SDGs中第3項相關。

文章摘錄、參考資料

黃偉強/報導者/從政治力到民間力:台灣媽祖遶境的時代意義

鄭妤惀/故事/「需要感謝的太多了,那就謝天吧!」臺灣獨特的建醮習俗如何出現?

王政文/故事/「信耶穌?祖宗怎麼辦?」:清代台灣基督徒面臨的祭祖問題

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傳統民間信仰中的「王爺」是什麼樣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