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atherine;攝影/Leo;電影劇照 © Stephen Chbosky
正值孩子們放暑假,TSFF 此次舉辦的「電影欣賞會」精選適合親子觀賞的溫馨電影《奇蹟男孩》,結合娛樂與永續,持續推動核心理念「以影像,讓不同的永續故事給更多人看見」。
《奇蹟男孩》為同名小說改編電影,故事圍繞在一個患有罕見疾病的男孩奧吉身上,本場電影欣賞會 TSFF 更邀請到「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成員與病友蒞臨,其他蒞會觀眾年齡層分佈更從七歲跨度至五、六十歲,年歲、背景各異的人齊聚一堂,一同透過電影,反映每個人不同的成長經歷。
▍完整個宇宙面貌:電影的「共時異觀點」
《奇蹟男孩》電影以發生於一天的故事為主軸,透過「共時異觀點」的方式,引領觀眾進入不同角色的視角,不斷地呼應電影的重要母題——轉換視角、打破表象。
電影開首以奧吉出發,除了以其畫外音敘述自身故事,導演更透過許多仰角鏡頭以及偏低的鏡位,讓觀眾住進奧吉的孩童視角,如此打造第一人稱視角,成功地在短時間內讓觀眾與角色同情共感。除此之外,在以奧吉為名的篇章中,觀眾能看見奧吉時常以穿戴頭盔太空衣的扮相出現,此一頭盔除為代表奧吉角色的特色元素,更同時成為保護網與隔絕罩,它保護奧吉免於外界異樣眼光直視,卻同時將真實的他隱藏了起來。而在導演的不同鏡位轉換中,我們時而如眾人,旁觀戴著頭盔的神秘奧吉,時而又能進入頭盔內部,聽見奧吉的心聲,看見他所看見的世界。再者,頭盔更成為奧吉連接現實與奇幻異想的物件,導演不時以魔幻寫實手法將奧吉想像的世界以及心底的夢想套入現實,生活的無力與失望轉瞬為微小的任性與希望。
接著,電影分別以奧吉的姊姊薇亞、好友傑克,以及薇亞的閨蜜米蘭達之名作為章節名稱,如同薇亞所說,奧吉就像是宇宙中心的太陽,而他們其他人則是圍繞著運轉的行星,透過主角以外的家人朋友之視角,導演巧妙地帶我們走入這些行星各自運轉的軌道,我們在不同的軌道上看見不同角度的「太陽」,以及截然不同的宇宙面貌。
▍「畫」劇:感知世界的自由
欣賞會除了電影分析與相關議題分享,TSFF也為參與者準備了小活動,除了刺激的電影知識有獎徵答,還有溫馨的「『畫』劇」活動,此一活動呼應《奇蹟男孩》電影中薇亞和男友賈斯汀參與的話劇社,導演更花篇幅呈現了「影中劇」的美國經典三幕劇《我們的小鎮》,此次欣賞會中,觀眾們各自根據電影中提到的資訊,輔以想像創作出一幅幅獨特的小鎮畫,以及話劇女主角艾蜜莉。
不同性別、年齡、工作的觀眾紛紛向眾人分享自己的小鎮和艾蜜莉,有人想像了依山傍水的鄉村小鎮;有人畫出了美式復古農村;也有人畫出了現實感十足,充斥著社會亂象的城鎮。同時,不同觀眾畫艾蜜莉時也著重在不同的人物表徵,從頭髮、洋裝、至臉部表情,這個活動中,我們看見了一人即一「小鎮」,一人即一觀點,沒有正確的艾蜜莉,正如《奇蹟男孩》所欲言,沒有被定義的「正常男孩」,更沒有被定義的「奇蹟」,每個人不同的成長背景、生命經驗,都造就了他的獨特,以及不同面對人群與世界的方式,如此感知世界才是自由的。
《奇蹟男孩》不斷透過視角的轉換,讓我們剝除一層層的「表象」,這也正是整場欣賞會希望帶給與會觀眾的,我們都在學習以不同的角度思考事情、看世界、和面對身邊的人,表象不是全部,奧吉的外表,任何罕見疾病、膚色、種族、外型的表面背後,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總是那顆真心。而此一轉換觀點的設計,更體現了一種同情心與善良,亦呼應了電影中奧吉班上的布朗老師一開始說的:
「當我們必須在善良與正確間做出選擇,記得選擇善良。」
唯有站在他人的立場,以多元的觀點面對身邊的事物,方能看見「奇蹟」。
▍SDGs3、SDGs4:健康照護與教育環境
而在感人之餘,欣賞會尾聲,TSFF 也帶觀眾一起「看電影,聊永續」,我們在《奇蹟男孩》中看見 SDGs3:「確保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被落實,由電影開首奧吉畫外音分享的二十七次手術、回診經歷,以及整部片中奧吉家人、朋友看待其罕見疾病的方式,我們看見一個社會提供給公民應有的健康照護。再者,前述提及的布朗老師一角,以及奧吉學校的校長對學生的包容與對教學的熱忱都符合了 SDGs4 的「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不只如此,整部片大多場景都設定在校園,更涉及了校園霸凌情節,導演以正、反兩面向,以及片中角色處理事件之態度,建構出了一個友愛善良的教育環境,正是 SDGs4 所追求。
▍結語:用心看見「奇蹟」
正如電影末奧吉所言:
「想看到人們真正的模樣,只要用心去看」
希望經過此次欣賞會特別的觀影經驗,我們都能夠如同電影的每一個角色,不斷地嘗試轉換視角,破除存在生活中任何可能的偏見與限制,看見身邊的人的真心,看見世界最寬闊的面貌,如同奧吉抬頭看見無垠的太空一樣。
以上就是本次「《奇蹟男孩》電影欣賞會」的分享,如果你對影視、永續有興趣,歡迎隨時關注我們的臉書、Instagram 專頁、以及官網部落格,不要錯過更多講座和活動訊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