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一念間的修羅場:樓一安、林肇賢談現代人心理問題|永續講座

 文/臥淵

2014年,一起捷運隨機殺人案震驚全台,不僅讓心理健康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許多影人也嘗試透過影像的力量,剖析潛藏在悲劇與危險背後的真相。

本場講座特別邀請電影《該死的阿修羅》樓一安導演,與「覓汨心理治療所」林肇賢臨床心理師,以電影為媒介,走過正常與病態間那道無形的奈何橋。

從電影反思心理:樓一安

樓一安導演

▍人生沒有「如果」,但「如果」發生了人生會如何?

相比起《四樓的天堂》中以推拿帶走內心傷痛的柔情,在《該死的阿修羅》中導演樓一安則先讓觀眾目睹暴力後,再循著槍響的軌跡,重拾每個角色破碎的部分自我。而這樣的安排,就源自於他對鄭捷的好奇。

回憶鄭捷事件發生時,每天都充斥著各大媒體的相關新聞報導,其中記者胡慕情的一系列深入報導,給了樓一安啟發,他心想:如果胡慕情的報導是在探究一個人為何成魔,那自己可不可以透過電影,給這些魔重新做回人的機會?

電影《該死的阿修羅》劇照

 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他陸續拜訪了鄭捷的辯護律師與記者,並開始劇本創作。在過程中,樓一安漸漸從鄭捷的事件反思自我:「我們是否都可能成為鄭捷」、「如果他當時『怎麼』了,結果是否就會不一樣」?基於此,他與團隊討論後推翻了原本驚悚暴力的故事,決定聚焦在人物而非事件上,更深入探討人性。

「那天,早幾秒我就是胡智盛,就死了;晚幾秒,我就是詹文,就殺人了。」

三條時間線,六段原本平行的人生,被一聲槍響聯繫在一起,不只是隨機殺人的道德是非,樓一安更想從每個人的處境中,找到那些微小的「偶然」所帶來的影響,進而發現事件表象背後,不同的人性面貌。

電影《該死的阿修羅》劇照/ © 該死的阿修羅Goddamned ASURA Facebook

▍善與罪,心理問題或偶然?

有趣的是,這三段聚焦人性的故事,卻以「阿修羅」這個描述神的詞語為名。樓一安逗趣地表示,這其實是無心插柳下的結果,起初只是為了符合角色設定和劇情漫畫所想的片名,沒想到意外成了串聯所有角色命運的核心概念。

除了主角詹文(黃聖球 飾)的人物設定啟發自鄭捷外,其餘的五個角色幾乎都源自樓一安的親身經驗,記者黴菌(莫子儀 飾)是內心想探究事件真相的投影;太妹琳琳(王渝萱 飾)是那個曾經叛逆的少年;而廣告人Vita(黃姵嘉 飾)則像是時常忙於工作,忽略身旁人的自己。他們就像是樓一安的不同生命經驗切片,也反映著你我身上都有的人性特質之各面向。

電影《該死的阿修羅》劇照/ © 該死的阿修羅Goddamned ASURA Facebook

而公務員小盛(賴澔哲 飾)、詹文的好友阿興(潘綱大 飾)在劇情中扮演的角色則分別反映了樓一安對大數據和網路遊戲的反思。樓一安表示,他曾經從事的廣告工作也不斷強調預測顧客行為與想法的重要,但人心是無法預測的,若只是以如此冰冷的態度對待彼此,那麼在情感層面上,我們將難以承受預料之外的「意外」的發生。

從心理回到個人:林肇賢

林肇賢 臨床心理師

▍有些憤怒,不只是情緒

不只是犯罪事件,從全球疫情到近期的烏俄戰爭,也讓許多人如《該死的阿修羅》中角色一樣,有著難以言喻的不安和憤怒,臨床心理師林肇賢認為,這跟我們接收到的資訊有脫不開的關係,在大數據與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下,我們時常重複接收相同的負面資訊,心情自然也會加倍受到影響,甚至可能產生心理問題。

除了有意識地讓自己抽離負面新聞與資訊外,林肇賢也建議大家思考:是我們對這些事情不舒服,還是我們有些不舒服透過這些事抒發出來? 如果向外接收那些讓自己憤怒的事情,只會越看越生氣,不如試著利用這個機會,反回到自我,觀照內心,重新釐清這些不安究竟從何而來。

談及電影主角詹文,林肇賢也透過自己在醫院精神科從業十多年,和接觸過幾位重大刑事案件犯嫌的經驗,指出這些衝動殺人的犯嫌,往往是因為自尊受到刺激或傷害後才會犯案。

以旁人視角看待這些人時,我們通常無法苟同他們的動機,遑論理解他們的處境與心境,但林肇賢表示,這些看似沒有跡象的原因其實有跡可循,這些個體的「反動」,大多是源於整個大環境的社會氛圍,當環境使個體情緒壓抑而無處宣洩,他們便可能走上歧路。因此,心理師的工作就是建構出一個可以讓背景各異的個體,自在講出內心想法的安全空間。

電影《該死的阿修羅》劇照/ © 該死的阿修羅Goddamned ASURA Facebook

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有壓力大的時候,但並非每個人都會去心理諮商,也有人覺得心理諮商是個「有門檻」的求助管道。根據這個現象,林肇賢表示,心理諮商並非只適用在「已經出現心理疾病」的人身上,他建議可以從基本的身心狀況觀察,如已出現睡不好、感到孤獨的情形,就應該要有意識地去找尋原因以及相應的排解方式。

而如果這樣的情況嚴重到使一個人對生活失去動力,甚至連朋友邀約都無力赴約的情況,其實就已經到了必須尋求專業協助的程度了。當然除了自身的覺察,林肇賢也建議大家,如果觀察到身邊的人出現異狀時,可以多以同理的方式關心他,例如應先以「我覺得…」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關心後,再提出解決方式,這麼做不僅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在乎與理解,也不會傷及其自尊,而破壞了彼此的關係。

電影《該死的阿修羅》劇照/ © 該死的阿修羅Goddamned ASURA Facebook

延伸電影中的隨機殺人案件,近年來一些刑事案件在經過精神鑑定後,嫌犯獲判無罪,讓社會產生對精神疾病患者的質疑,。或許是因為對精神疾病的陌生,再加上媒體的不斷渲染,才讓人們將精神病患和潛在犯罪劃上等號。但從統計數據上來看,所有精神病患者中大約只有1%的人有反社會人格,就殺人案兇手統計數據,其中為精神疾病的案例,其實也只有4%,所以心理問題並不和殺人犯畫上等號。

對長期接觸精神疾病患者的林肇賢來說,患者傷害自己的比例遠比傷害他人還高出許多,他也從分享的案例告訴大家,陪伴與理解至關重要,面對精神病患者時,我們都該學習不把問題歸咎到個人能力或個性上,而是明白疾病可能導致他們做出違背常理的行為。以理解代替咎責與批評,或許對個體與整體社會環境氛圍,都是有益而無害的。

▍結語:正常與否,並非一線之隔

《該死的阿修羅》中詹文的一句:「什麼是故意,有一條線,跨過去就回不了頭了」除了暗喻他剛「跨越」了成年外,也點出現今社會,我們對待彼此時漸漸失去了包容與理解的現況。在人生的這座修羅場中,正常與不正常不該只是非黑即白的對立概念,更標誌著我們看待彼此的態度,若能以更寬容而理解之心面對人,或許標準定義的正常與否,便不再那麼重要。

我們不一定要完全諒解或原諒加害者,但至少該有機會去了解「為什麼」,因為…

「每個人都可能是阿修羅,但仍有重新為人的機會」

心理問題

以上就是「你的正常不是我的解方」樓一安導演和林肇賢心理師對電影創作及心理議題的分享,如果你對我們的永續系列講座有興趣,歡迎隨時關注我們的臉書粉絲團,不錯過接下來講座的資訊!

TSFF台灣永續影展FB粉絲團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你可以參考以下連結,找到你喜歡的文章主題!

城市X電影X永續,17部SDGs電影一次看個夠!

《與永續的距離》林肇賢心理師溫柔的回覆